梅毒如今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很多都是因为路边电线杆上的小广告,但是大家也是只知道有这么一种性病,名字叫做梅毒,也是仅此而已,这样的认识是没有用的,梅毒的然害那么大,自然是要对它做祥细的了解才行了,下面就来看看医师的介绍吧。
一、概念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的性传传播疾病。梅毒旧时又称为“霉疮”、“广疮”、 “ 时疮”、“棉花疮”及“杨梅疮”,是旧时主要的花柳病。其特点是早期多先在生殖器部位发生疳疮,然后全身皮肤、粘膜出现形态各异的杨梅疮;晚期毒结筋骨,常侵犯骨骼、内脏、神经,引起严重后果。在旧中国,由于旧的陋习,妓院林立,梅毒传播迅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人民的健康,据有关统计,在某些偏僻的地方,梅毒的发病率曾高达40%左右。由于梅毒可经过胎传,贻害下一代,发生畸型儿、梅毒儿等,后果严重。
梅毒是一种外来性疾病,在我国的历史上,普遍认为于1505年葡萄牙商人进入广州后,在华南一带首先出现,以后蔓延,从南至北,遍及各地。在中医文献中早记载有“霉疮”者,是公元1513年释继洪氏的《岭南卫生方》,其卷三末记有“治杨梅疮方”。“霉疮”病名首见于公元1522年《韩氏医通》。1632年陈司成著《霉疮秘录》,是我国部论述梅毒完善的专著。该书肯定了梅毒的外来性,在治疗上除了用水银外,还用了丹砂、雄黄等含砷药品,为梅毒治疗作出了特殊贡献。这在当时是处于的地位。
建国后,在50年代大规模治疗梅毒时,各地普遍应用了多种中医中药方法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为我国在短期内基本消灭梅毒作出了应有的贡献。60年代初,我国政府宣布在我国已经基本消灭了梅毒,在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特别需要一提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在现代秦伯未指导下用地黄饮子加减治疗晚期梅毒脊髓痨获得成功,进一步丰富了中医学领域中梅毒治疗学的理论与实践。
近年来,梅毒又有蔓延,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梅毒的传播日益迅速,而年轻的医生又对梅毒缺乏认识,常常引起误治、失治。而某些患者又常常对号入座,张冠李戴,使梅毒成为神秘、难治的疾病。其实梅毒诊断与治疗并不困难,只要掌握其基本的规律,就可以早发现,早治疗。
二、病原体
梅毒的病原体为梅毒螺旋体,是小而纤细的螺旋状微生物,长度为5-20μm,平均为6-10 μm ,粗细<0.2μm,有6-12个螺旋,因其透明不易染色,所以称为苍白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的特征:①螺旋整齐,固定不变;②折光力强,较其他螺旋体亮;③行动缓慢而有规律,其方式是,围绕其长轴旋转中前后移动,或伸缩其圈间之距离而移动,或全身弯曲如蛇行。这些特征对梅毒的诊断很有帮助。有经验的医生常常取梅毒患者的皮疹或梅毒患者的下疳分泌物置于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梅毒螺旋体的形态和运动的规律,给予明确的诊断。梅毒螺旋体在体外不易生存,煮沸、干燥、肥皂水以及一般的消毒剂如升汞、石炭酸、酒精等很容易将其杀死。